石狮市人民政府
(2016年4月27日)
一、石狮基本市情
石狮位于环泉州湾核心区南端,市域三面环海,陆域面积160平方公里。1988年,石狮经国务院批准撤镇建市,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建市以来,石狮凭借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新机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爱拼敢赢的人文精神,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沿海集镇发展成为一座高度开放的新兴工贸港口旅游城市。主要有五个特点:1.民营经济最为活跃。作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市民营企业1万多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06家,上市企业12家,民营经济创造的产值占全市经济总量的90%。2.产业集群效应显著。拥有一条涵盖纺织原料、纺纱织布、漂染整理、成衣加工、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领域的完整纺织服装产业链,含3500多家纺织服装及配套行业企业,年产值500亿元,成为“闽派服装”板块中心城市。荣获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全国纺织模范产业集群、中国服装产业示范集群、全国纺织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示范地区等称号。3.商业市场最具活力。拥有亚洲重要服装批发市场以及轻纺、布料、辅料、建材等8个专业市场,每天吸引5万多名海内外商贾,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商业活力的沿海开放城市”。4.海洋元素明显集中。三面环海,海岸线长64公里,是陆域边界线的2.3倍,行政管辖的毗邻海域面积968平方公里。拥有7个国家级渔港,石湖港位居全国内贸集装箱码头五强,初步形成集海洋生物医药、船舶修造、渔业通讯、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水产品批发等的海洋产业链条。5.城乡一体率先推进。坚持“一市一城”战略,率先实现村村通公交、通自来水、通宽带,农村供气、供电、供水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基本一致,率先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居保、新农合实现全覆盖,成为全省首个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试点。6.侨胞资源优势显著。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同胞30多万人,祖籍石狮的台湾同胞30多万人。7.社会组织健全完善。秉承“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现有各类社会组织1000多家,基本涵盖经济社会服务各个领域。
二、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2015年,我市持续推进“质量石狮”建设,全年完成GDP676.5亿元,增长10.2%;公共财政总收入59.3亿元、预算收入38.5亿元,分别增长-1.9%和2%。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中小城市百强第17位。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①突出资金保障。兑现惠企资金2.6亿元,争取上级补助6347.3万元,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为811家企业提供应急周转资金197.5亿元,协调解决90家企业信贷金额115.9亿元,新增企业信贷支持86.8亿元。②强化项目带动。141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28.7亿元,带动固定资产投资408.3亿元、增长18.2%。引进建设工业项目30个,年度投资20.2 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21.9%。③培育消费热点。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实施城市信息消费体验、新型信息消费示范、信息基础设施等24个项目。以城市更新改造为契机,培育泰禾广场、中骏商城等消费商圈,拓宽养老、家政、汽车、旅游等消费领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7.2亿元、增长12.3%。④搞活外贸出口。成功举办第18届海博会和时装周,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服装展等20多场知名展会,帮助企业对接订单约80亿元。全市出口商品总值21.4亿美元。
(二)转型升级取得实效。出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6”配套政策,制定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及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促进产业转中向好。①加快结构调整。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3.2:57.2:39.6。工业增加值352亿元,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4.3亿元,增长10.7%;销售产值904.2亿元,增长3.6%,产销率99.2%,其中纺织服装业完成销售产值457.4亿元,增长4.9%,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50.6%。鸿山热电二期等一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23家,省、泉州市级龙头企业增至33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增幅居泉州市第一。建成轻纺城、辅料城、建材城、青创城国际网批中心、国贸中心、富星电商仓储物流园区等商贸平台和专业市场;全市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增长12%、22%。②加强创新驱动。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服装设计师协会,集聚240名设计人才;完成技改投资81.7亿元、增长24.5%,扶持培育数控应用示范企业15家;建成星期yi创意园、闽商金融中心、海西电商园等众创空间,高新区创新创业中心获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授权专利828件;电子商务发展迅猛,荣获全国网商创业最活跃县市第3名,成为省级“互联网+”先行试点。③发展新兴产业。重点依托石狮高新区、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目前,高新区已入驻企业77家、建成投产35家;海洋生物科技园区已入驻科技型项目3个、海产品加工企业40多家,着力打造石狮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城市环境大为改善。①加快片区改造。累计完成投资75亿元,有序推进钞坑、城东、城北等12个片区开发改造,泰禾广场开业运营,世茂摩天城、中骏世界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高端商住区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建成区面积增至37.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8.0%,跻身全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第23位。②完善交通体系。持续推进“外联、内通、疏港、滨海”4个层次道路建设,泉州湾大桥建成通车,完成一批片区、专业市场周边道路改造,城市主干道综合改造提升率达85%,全市域交通通达性大幅提升。③优化宜居环境。通过国家生态市考核验收。完成宝盖山风景区、濠江北路等景观提升工程。推进23个水系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海水水质达标率超过省级考核标准。新型染整产业循环发展园建设加快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区域集中供热,淘汰全部蒸汽锅炉、导热油炉。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率先开展PM2.5空气质量实时监测。郭坑村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5个村(社区)入选泉州市美丽乡村“两村一带”。
(四)重点改革全面深化。以全域城市化发展改革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各项重点改革事项,成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其中:①新市民积分管理。修订新市民积分管理办法,在全市范围全面铺开,并将民办高校人才纳入积分管理范畴,7.9万余人参加积分管理,兑现137个“积分入住”、231个“积分入学”名额。②规划管理改革。制定“三区两线”生态控制线管理体系,整合经规、土规、城规、环规,完成“多规合一”试点方案编制送审。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项目前期辅导办公室,缩减审批时限50%以上;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办结率达99.8%、当场办结率达83.3%,居泉州市前列;在全省率先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
(五)民生事业持续发展。全年民生投入28.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5%。①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476元,增长8.4%。城镇新增就业1825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26人,失业率保持全省最低。低保、新农合、城居保等民生指标保持全省首位。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新改扩建34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新增学位4500个,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引进厦门外国语学校、泉州师院附小等优质教育资源,在沿海镇创办2所市直实验小学分校,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公立医院试行分级诊疗制度,组建医疗联合体,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全覆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治安防控“百千万”工程,启动平安石狮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公众安全感测评位居泉州市前列,荣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开展“垃圾不落地”、“文明出行”、“莫炫嫁妆”、“厚养薄葬”、“光盘行动”、“诚信无价”等“十大文明新风”行动,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