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地处长江南岸、湖北省东南部,有着3000多年的青铜冶炼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1994年撤县建市。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1个国有农场,总人口95万人。荣获全国县域经济和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十大范例城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等殊荣。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财政总收入增长3.5%;外贸出口增长1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25%、8.55%以上。
大冶地理区位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地处中国第四大核心增长极——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角”腹地,是武汉城市圈冶金建材走廊的重要支点。京九铁路黄石二级火车客、货运站坐落于大冶开发区内,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100公里,距国家一类开放口岸长江黄石棋盘洲码头仅20公里。京九铁路、武九城际铁路、106、316国道、314和315省道贯穿境内,大广高速、黄咸高速在境内交汇,与沪蓉、京珠、杭瑞等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到达周边省会城市长沙、合肥只需3个小时车程。随着武九城际铁路的开通,大冶到武汉、九江仅需半个小时,到南昌只需70分钟。
大冶要素资源丰富,投资成本较低。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的美誉,境内资源丰富,已发现和探明的大小矿床(点)273处,其中金、铜、铁等金属矿产17种,煤、硅灰石等非金属矿产25种。境内每年可供自产煤65万吨、生铁136万吨、铜1.6万吨、钙粉等非金属30万吨。全市由华中电网供电,开发区内配备了2座110KVA及以上变电站,电力供应充足,电价比较优惠;“西气东输”、“川气东送”工程支线贯通园区,气源稳定;取自长江的自来水日供水能力可达30万吨,用水价格较低;人力资源方面,大冶及周边地区产业工人密集,毗邻的武汉市是全国第三大智力密集区,人才资源丰富;物流方面,有专用通道直通长江黄石港码头,同步建设有大型综合物流园,充分保证了高效物流下的低成本。
大冶发展平台坚实,产业特色鲜明。大冶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按照“一优三化”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生活品质化),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形成,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大冶经济开发区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当前正在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先后投入近30亿元,主次干道全部建成通车,各项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已经具备了大规模接纳工业项目的各种条件,现有近百个固定资产投资过亿元的工业项目进区发展。2016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5亿元,年均增长9%;财政总收入75.4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和19.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0亿元,年均增长1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0亿元,年均增长13.5%;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33254元、17709元,年均分别增长10%和12%。到“十三五”末,计划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GDP突破1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进入全国“百强”第二方阵,在全省县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